宅男宅女症候群

書名:宅男宅女症候群:與社交焦慮症共處
作者:林朝誠

「宅男宅女」、「害羞內向」並不等同於社交焦慮。

讓人不再害羞:1.每個人都有害羞的時候。2.害羞時,並沒有好或不好。3.沒有人特別注意我,那只是自己誤判的感覺。4.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動作,而不是他人的目光。5.放輕鬆。6.別人並不會因為我害羞而看輕我。7.臉紅沒有什麼大不了的。8.害羞只是一種特質,跟他人特質不一樣又怎樣。9.如果有安全感,才不會害羞。10.害羞無害。

「我不知道怎樣跟人說『對』的話,常對說出口的話很後悔自責。很容易緊張焦慮,即使熟悉的環境,熟悉的親友同事,都要努力適應調整才有辦法。」;社交焦慮症是一種極端不舒服的身心狀態,當事人不只不擅交際和木訥寡言,更會出現莫名焦慮、恐懼、憂鬱或恐慌的症狀,甚至會影響學業、社交、親密關係、工作表現和職業生涯的功能;社交焦慮發病的過程,沒有家、沒有工作、痛苦到想自殺…;「社交恐懼症患者」偶遇一位友人,必須很不自在的打招呼,招呼會讓自己和友人感到為難,因為招呼的聲音聽起來是如此微弱及不確定,讓對方知道他是害怕的;患者鼓起勇氣打電話,事後會不斷回想「自己剛剛說了什麼?」、「別人如何回應的?」,然後會認定自己剛剛的表現是「失敗的、愚蠢的」;當患者必須跟權威人士說話,全身就好像凍僵一樣、結巴、吞吞吐吐、臉漲紅、冒汗、緊張到忘記自己要講的內容;會議會讓患者焦慮,甚至前一天無法入睡,焦慮纏繞著自己,不斷回想、再回想、擔心、再擔心,災難式想法不斷在心中擴散,並確信自己的發言及討論相當愚蠢(不合理的思考與害怕),而且認為在場的人都會親眼目睹自己的窘狀;認識新朋友的想法讓患者非常擔心不知道該說些什麼;「社交恐懼症患者」總覺得人們在注意、打量或是以某種方式批評自己,所以選擇逃避人群,因為逃避焦慮比面對焦慮來得容易,輕鬆許多;東方文化認為小孩不講話很安靜,沒有什麼問題,甚至被稱讚很乖巧,成年後木訥寡言,被視為忠厚老實,這種情況易忽略此病症;社交焦慮患者「在人面前不能說話」、「不擅長參加聚會」等必須與人交流的情形 ,表現強烈的焦慮感和恐懼感,已對生活造成了障礙。

社交焦慮症的症狀:
1.情緒症狀:
(1)「焦慮」(只要在他人面前就會感到焦慮)及「預期性焦慮」(上台表演之前,就已經開始焦慮不安)
(2)「害怕」被拒絕、怕犯錯、怕出糗、怕被批評、怕冒犯他人、怕被羞辱、怕負面評價,而且明明自己沒有做錯事,卻還是認為自己有問題,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
2.生理症狀:發抖、心跳加速、心悸、作嘔、胸悶、言語表達困難,甚至恐慌發作。
3.認知症狀:在意周遭他人的眼光,認為對方都在注意自己,非常敏感,注意力焦點常放在別人怎麼看待自己,而且是用負面認知去思考,例如:台下沒反應,一定是我講得不好,不然就是認為別人察覺到自己緊張,看見自己的表現未如預期。
4.行為症狀:逃避,如參加聚會,會晚一點到,早一點走,縮短社交的時間。
5.其他症狀:
(1)低自尊:退縮、缺乏自信、認為處處不如人。
(2)高自我批評: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、期待在別人心中有好的形象、當達不到標準就有很深的自責和挫敗感。
(3)常有憂鬱症狀:長期退縮和孤單,容易悶悶不樂、寡言、情緖低落、悲觀。
家裡有社交焦慮症患者,家人誤再批評、譏諷等言詞刺激,以免狀況惡化。

「畏避型人格障礙症」:屬於「人格」疾病,人格是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加上後天的發展而成,成人後較不易改變。
「社交焦慮症」:屬於「焦慮」的精神疾病,只要處理焦慮的原因或學會面對焦慮,疾病就可改善或治癒。
「表現焦慮症(社交焦慮症中的表現焦慮症)」:日常生活很正常,只有上台講話或當眾演出,才會出現害怕和恐懼的症狀,當認為自己表現不佳,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負面的事情,並且強化自己是糟糕的失敗者;跟「恐懼制約」有關,是後天形成的,如曾經『老師的問題答不出來,心裡非常害怕』、曾經『上台出錯,感到羞愧』這些恐懼之後,被制約成表現焦慮,日後如遭遇同樣的場景,很自然引起恐懼感,影響表現,惡性循環。

跟社交焦慮症相似的人格特質或精神疾病,必須加以區辨:
(1)害羞:不能跟社交焦慮症混淆。
(2)物質濫用:例如吸毒者退縮在房子裡面,不願出門。
(3)精神分裂症:不只在社交場合,一人獨處也害怕,害怕自己妄想的內容。
(4)單純畏懼症:如懼高症、怕蜘蛛,如果怕人,就是社交焦慮症。
(5)特定場所畏懼症與懼曠症:與社交焦慮症相反,身處空曠地方,會害怕到恐慌症發作。
(6)恐慌症(社交焦慮症也會有恐慌症狀):屬於非預期性恐慌發作,如因為某些事情或某些東西,而感到恐懼,就算一個人在家也無故發生恐慌,與社交焦慮症是遇到社交場合,才發作,兩者不一樣。
(7)強迫症(社交焦慮症的強迫性清洗,因這動作會讓患者丟臉,而加重病症):強迫性反覆思考或行為,如怕髒,而擔憂到處都是細菌,便不敢出門,而不是害怕人;社交焦慮症是會一直認為對方在注意他,實際上對方根本沒有,通常出現在社交場合或壓力大的時候。
(8)選擇性緘默症:在學校不說話,不交朋友,一回到家裡又會跟兄弟姐妹打鬧玩耍,有的小孩可能會發展社交焦慮症,至於不說話可能是逃避行為。
(9)憂鬱症(共病比例高):就醫時完全不講話,憂鬱症狀非常明顯;社交焦慮症因人際的退縮和孤單感,加上行為抑制(從小對陌生人或環境退縮、壓抑、迴避)和恐慌症狀(突然出現強烈的恐懼或身心不適,好像快要死掉或失控的感覺),容易伴隨憂鬱症;社交焦慮症合併憂鬱症,自殺意念和企圖都比單純社交焦慮症高,當憂鬱症出現,心情低潮無助,甚至想自殺,過的非常難受,就算願意出門就醫,憂鬱症比較容易治療,社交焦慮症比較難治療。
(10)自閉症(與社交焦慮症無交集):不管熟人或陌生人,溝通上都會有困難和缺陷;社交焦慮症在熟人溝通上,是沒有問題的,發生障礙是在面對大眾及陌生人。
(11)身體臆形症(與社焦慮症類似):自覺身體外觀某部分有瑕疵或缺陷,非常在意與敏感,怕他人異樣目光、怕被注視身體的缺陷、怕被給予負面評價(講話講得好不好、做事是不是看起來很笨拙)而不敢出門,比較會求助整型外科或醫學美容。
(12)思覺失調症(沒有太多交集):會出現被迫害妄想或出現幻覺幻聽,怕別人要加害他,而不敢出門,治療是先改善幻聽或妄想,透過團體治療、活動治療、娛樂治療、職能治療等;社交焦慮症是害怕別人過度注意自己,治療是以認知行為治療,與思覺失調症不同。
(13)成癮類型(共病比例不高):社交焦慮症如果以「自我治療」的方式找尋出口,因菸酒和網路容易取得(習慣以菸酒壯膽),成為常見的降低焦慮的方法(幫助自己降低面對交談的焦慮),但若沒有嚴重到成癮,就不能算是共病;與網路成癮者沈溺在虛擬世界不同,社交焦慮患者非常渴望能跨出自己的小圈圈,盡情展現自我或結交朋友,然而莫名的畏懼和焦慮,讓患者裹足不前。

為什麼會罹患社交焦慮症?
早期說法:
(1)「制約化情緒反應」:如原本不怕老鼠,當多次安排老鼠和巨大聲響同時出現,升起害怕老鼠的恐懼反應。(2)「操作性條件化理論」:如社交焦慮症患者無意躲避了他人,焦慮感就消失,就會習慣以逃避來對抗焦慮。(3)「學習理論」:如在學校遭受歧視或霸凌,學會盡量遠離人群,不與人接觸,以策安全。
罹患社交焦慮症的危險因子:
(1)「遺傳」:若父母本身害怕負面評價,孩子也傾向擁有類似特質。
(2)「天生的氣質」:天生氣質敏感含蓄,容易自我抑制,容易罹患。
(3)「父母教養態度」:成長環境封閉,如:『父母過度保護,不敢讓孩子去嘗試』、『控制慾高,壓抑小孩』、『下各種指令,不准孩子違抗,又拒絕孩子需求』,同時加上孩子又天生具有敏感焦慮,容易產生。
(4)「人際經驗」:人際關係受挫,被排擠、被拒絕、被霸凌的痛苦經驗,如果無法克服心中陰影和挫敗情緒,容易誘發。
不只心理作用,也有生理,可以藉由藥物降低杏仁核(焦慮、急躁、驚嚇、恐懼)的活化,調整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(『血清素-快樂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,讓人紓解壓力、安詳、專注、舒暢、開朗、自信、輕鬆、幸福』、『兒茶酚-O-甲基轉移酶與多巴胺的代謝有關-多巴胺是腦內快樂回饋中樞,讓人感覺開心、美好、有動力、專注』),幫助身體和情緒放鬆,減輕焦慮症狀。

不接受治療有哪些影響?
(1)較難取得大學學歷。(2)較難取得專業和管理職位。(3)因學歷和職業,薪水較低。(4)生產力低,工作和家庭都受到影響。(5)家庭、感情、社交的障礙,幸福感和滿意度較低。(6)易患憂鬱症。(7)較高自殺企圖。
社交焦慮症屬於較難恢復到完全擺脫症狀,它是一種慢性發展,所以不容易在短期完全治癒,需要有耐心,不要操之過急,以免添加挫敗感;社交焦慮症很難自己痊癒,但如果治療,完全治癒後的復發較低。

認知行為療法:
第一步:認識社交焦慮的來源:排序自己最害怕的十個社交情境,如:上台報告、公開場合講話、大家的注視、陌生人跟我講話…等。
第二步:察覺自動化思考(不斷往負面方向去想的狀況叫做自動化思考,也就是認知謬誤):當患者與他人談話,發現對方皺起眉頭,內心就會想『對方是不是不感興趣?』、『覺得我很無趣?』這些負面焦慮,這時只想盡快逃離現況,所以開始表現口吃、退縮膽怯,這些症狀,將進入更加負面的自我評價,陷入焦慮循環;『認知』、『生理』、『行為』三者彼此影響,會形成一個又一個如螺旋,不斷強化自我負面循環。
第三步:認知重建(改變患者思考方式):
1.找出認知謬誤:
有幾種類型:
(一)全有全無的想法(也稱非黑即白):如『只要一出糗,就前功盡棄,一文不值,被所有人看不起』、如『不理解人和人的關係有很多面向和層次,吸引力也是有很多可能性,並非黑白二分』
(二)預期負向結果:
兩種錯誤想法:一、『自我預言:鐵口直斷,認為不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,如預期上台會發抖、心悸、像個笨蛋、被聽者嘲笑,這些負面預期,會不斷強化循環,讓患者害怕』、二、『災難化思考:誇大事情後果,往最糟方向發展,如患者認為對方覺得談話很無趣,事實是對方根本沒這麼想,一切都是患者把事情想得很嚴重』
(三)否定正向經驗:如『談話順利全歸因對方,而不是患者本身也表現不錯』
(四)情緒化推論:跟著感覺走,而無法理性觀察,完全忽視事實與證據,如『覺得自己毫無魅力,根本沒有人看上我』
(五)標籤化:『天生是個輸家』、『害羞沒救了』、『內向注定孤獨』,缺乏彈性,窄化的思考,忽視其他可能性
(六)心智過濾器(也稱選擇性提取):只專注負向細節,過濾正向部分,如『社交聚會,某個人態度不好,患者就認定這個聚會不適合自己,認為被所有人討厭,認定社交失敗,而忽視其它有趣談話和友善的互動經驗』
(七)讀心術:自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,根本沒有進行客觀檢驗,如『一個眼神就認定對方不喜歡我』、『報告被老闆退回來,就認定老闆覺得我沒能力』
(八)過度概化:一點資訊就做出過度廣泛結論,如『被拒絕一次,就認定沒有人願意跟我約會』
(九)「應該」和「必須」的陳述;先入為主的想法,如『要積極進取,出人頭地,否則太沒用了』,這種僵化的教條想法,而忽略個別差異,徒增身心壓力。
以上這些是患者常犯的思考謬誤,必須進一步覺察、釐清、反駁、挑戰,進而改變。
2.認知重建:反駁問句,挑戰自動化思考,如『為何認為對方不喜歡自己?』,接著『就算對方真的不喜歡自己,這樣一直思考的結果,只會愈來愈負面、緊張,最後一個朋友都沒有』,更進一步『假如自己不逃開,說不定有其它人想找你講話,對你有興趣』,也能反問『就算發生最糟的情況,頂多沒人找你說話,這有什麼損失?』
第四步:行為訓練
(一)暴露療法(鼓勵患者主動置身社交情境):
(1)暴露前:想像自己身處引發焦慮的社交,覺察因自動化想法的謬誤,而產生的情緒,如『大家都在關注我(自動化謬誤)』、『真的都在關注我嗎?(反駁句)』『我不需要逃走,因為我不會真的昏倒(理性反應)』、『試著停留三十分鐘,而且認定不會發生昏倒(設定可達成目標)』
(2)暴露情境中:『婚禮中的焦點是新郎新娘(用理性來控制焦慮)』、『讓自己保持微笑,直到婚禮結束(設定可達成目標)』
(3)暴露之後,報告此經驗:是否達到目標,沒有的話,原因是什麼?如『大家都在看我?(自動化謬誤是否降低)』、「我不用逃走,因為我沒有昏倒(相信程度是否增加)』、『我不可能會結婚(新的自動化想法,辨識新的謬誤)』,把這次的正向經驗,運用到未來類似的情境,並獎勵自己這次所做的努力(買衣服)。
(二)放鬆練習來降低焦慮:腹式呼吸與肌肉放鬆
(1)縮小注意力範圍:上台報告,不要去注意台下的人群和情境,而是專注報告內容,運用腹式呼吸助自己安靜下來。
(2)調息:如『靜坐』,然後『腹式呼吸』是將空氣慢慢吸到肚子,讓肚子鼓起,在慢慢吐出來。
(3)肌肉放鬆:搭配腹式呼吸,從腳到頭,一個一個的放鬆,循環3次;當患者焦慮,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緊張的,可握拳停留十秒,再突然放鬆,循環3次;當患者處在緊張的時候,怎麼練習都沒用,所以平常的練習很重要。
藥物治療:抗憂鬱劑對社交焦慮症比較有效,不會像抗焦慮劑有成癮之虞,還有影響暴露練習,服用藥物九個月到一年以上,以免復發。
社交焦慮症必須盡早治療,最好在憂鬱症尚未出現前,就開始治療,這時病情最單純,治癒率也最高;如果社交焦慮症患者,能夠勇敢面對,及早治療,才能克服困難,改變人生;如果是親友有社交焦慮症,患者需要你的鼓勵與陪同,尋找專業人員協助,患者才有勇氣面對。